(一)砂中含有大塊的泥塊和卵石
在某工地泵送施工時發現泵車下料斗上有較多大塊鵝卵石和泥塊。
原因分析
砂場供應河砂在抽砂時篩網破損,抽料口插入太深,將河床底部的大塊石頭和泥團抽到砂中。
預防措施
砂場應定期檢查抽砂機篩網是否破損,公司砂石進料口及主機樓待料槽應加裝隔柵,防止雜物進入混凝土。
(二)碎石含泥量超標
雨天后所進碎石含泥量超過1%,造成混凝土需水量增大,混凝土強度下降。
原因分析
下雨后碎石破碎過程含大量砂土,振動篩分時無法分離干凈。
預防措施
在上料碼頭增加沖水設備,將含泥量控制在標準范圍內。不合格碎石嚴禁進倉。
(三)砂細度模數變化影響混凝土坍落度
某工程施工過程出現坍落度偏大,混凝土出現離析現象。
原因分析
河砂細度模數變大,比表面積減小,引起坍落度偏大。
預防措施
進廠河砂應混合均勻,如檢測細度模數變化較大,應及時調整施工配合比。
(四)砂石倉未及時進料,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差
某日凌晨5:00供應地下室底板承臺混凝土時,兩臺拖泵同時堵管。
原因分析
碎石進料不及時,碎石倉料位偏低,造成堵管。
預防措施
加強空中料倉和進料巡查,進料裝載機應及時上料,空中砂石料倉必須保持滿倉。夜間技術值班、材料員和調度長必須每兩小時檢查材料進料情況和砂石質量。
(五)計量失控,砂石超稱
(1)主機操作員發現砂石待料槽中砂石嚴重偏多,通知車輛過磅砂石計量有誤。
原因分析
砂石秤放料閘門動作未到位,石子計量閘門就開始放料。
預防措施
每班重點檢查氣缸、電磁閥、限位器,對計量秤重新定期自校合格后才能生產。

(一)混凝土路面起殼,裂縫
某日施工市政道路抗折4.5MPa,割縫一側出現數條細長裂縫。某工地施工路面時,上部混凝土起殼,而下部混凝土還未硬化。
原因分析
路面施工完畢,割縫時間太晚,將表面已硬化的混凝土拉裂?;炷聊Y時間偏長,而表面未覆蓋和澆水。
預防措施
注意施工抹面養護,切縫時間應在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25%~30%時切割,混凝土凝結時間不宜過長。
(二)樓板裂縫與養護
某工地18層梁板C30泵送混凝土,出現表面塑性裂縫。
原因分析
當空氣濕度<100%,混凝土內部水分蒸發就會產生干縮。在澆注完混凝土后,施工人員未及時在初凝前進行二次抹面和覆蓋,并澆水養護,且外界天氣炎熱,高層風速很大,造成混凝土拉應力大于混凝土早期抗拉強度而產生裂縫。
預防措施
加強對施工單位宣貫,針對施工班組要求在混凝土初凝前二次抹壓,消除早期塑性收縮裂縫,盡早澆水或噴霧養護防止表面干縮,并應履蓋塑料薄膜或養護毯。有條件的施工單位可搭擋風墻或遮陽篷,做好保溫保濕工作。
(三)外墻裂縫
某工程地下室外墻強度等級C40P10泵送施工,拆模后一個月內多條豎向貫穿裂縫,位于柱側一米、跨中部位及開口部位下方。
原因分析
檢查外墻水平筋間距達200mm,拆模后長期曝露于空氣中,未及時做防水和回填。
預防措施
墻體易于出現豎向收縮裂縫,水平筋間距宜小于150mm,墻體中部和端部300~400mm范圍內水平筋間距宜為50~100mm,墻體與柱子連接部位宜插入1500~2000mm、φ8~10mm加強筋,插入柱子200~300mm,插入邊墻1200~1600mm;結構開口部位、變截面部位和出入口部位適量增加附加筋。墻體拆模后不易養護,應采用花管噴淋保持濕度,減少混凝土收縮,并盡快做防水和回填工作。
(四)地梁承臺沉縮
某工地的地梁出現沿鋼筋方向沉縮裂縫。
原因分析
施工過程混凝土采用泵送施工,坍落度較大,澆注后砂石等骨料密度較大的材料向下遷移,遇到鋼筋阻隔,就會沿鋼筋走向產生裂縫。
預防措施
混凝土坍落度不宜過大,澆注完畢用振搗棒振搗后,在初凝前一小時左右應再次振搗并抹平。
每班重點檢查氣缸、電磁閥、限位器,對計量秤重新定期自校合格后才能生產。
(一)混凝土路面起殼,裂縫
某日施工市政道路抗折4.5MPa,割縫一側出現數條細長裂縫。某工地施工路面時,上部混凝土起殼,而下部混凝土還未硬化。
原因分析
路面施工完畢,割縫時間太晚,將表面已硬化的混凝土拉裂?;炷聊Y時間偏長,而表面未覆蓋和澆水。
預防措施
注意施工抹面養護,切縫時間應在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25%~30%時切割,混凝土凝結時間不宜過長。
(二)樓板裂縫與養護
某工地18層梁板C30泵送混凝土,出現表面塑性裂縫。
原因分析
當空氣濕度<100%,混凝土內部水分蒸發就會產生干縮。在澆注完混凝土后,施工人員未及時在初凝前進行二次抹面和覆蓋,并澆水養護,且外界天氣炎熱,高層風速很大,造成混凝土拉應力大于混凝土早期抗拉強度而產生裂縫。
預防措施
加強對施工單位宣貫,針對施工班組要求在混凝土初凝前二次抹壓,消除早期塑性收縮裂縫,盡早澆水或噴霧養護防止表面干縮,并應履蓋塑料薄膜或養護毯。有條件的施工單位可搭擋風墻或遮陽篷,做好保溫保濕工作。
(三)外墻裂縫
某工程地下室外墻強度等級C40P10泵送施工,拆模后一個月內多條豎向貫穿裂縫,位于柱側一米、跨中部位及開口部位下方。
原因分析
檢查外墻水平筋間距達200mm,拆模后長期曝露于空氣中,未及時做防水和回填。
預防措施
墻體易于出現豎向收縮裂縫,水平筋間距宜小于150mm,墻體中部和端部300~400mm范圍內水平筋間距宜為50~100mm,墻體與柱子連接部位宜插入1500~2000mm、φ8~10mm加強筋,插入柱子200~300mm,插入邊墻1200~1600mm;結構開口部位、變截面部位和出入口部位適量增加附加筋。墻體拆模后不易養護,應采用花管噴淋保持濕度,減少混凝土收縮,并盡快做防水和回填工作。
(四)地梁承臺沉縮
某工地的地梁出現沿鋼筋方向沉縮裂縫。
原因分析
施工過程混凝土采用泵送施工,坍落度較大,澆注后砂石等骨料密度較大的材料向下遷移,遇到鋼筋阻隔,就會沿鋼筋走向產生裂縫。
預防措施
混凝土坍落度不宜過大,澆注完畢用振搗棒振搗后,在初凝前一小時左右應再次振搗并抹平。